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五百四十七章 铸炮(2 / 2)

这种铸炮方式的工作效率并不高,反复倒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,而成型的泥模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做阴干处理。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铸造出一门火炮。

这东西(泥模)它不能晒不能烤。黏土制成的泥模,晒和烤都容易干裂。一旦干裂,泥模也就废了。

而铸炮时候,一旦泥模中的水分没能彻底干透,那铸造时受铁水热气一逼,泥模中的水汽就会析出,铸造的炮身就容易出现气孔等蜂窝组织,导致铸炮彻底失败。

泥模铸炮,铸10门能成功一般,就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。

赵构自然听说过铁模铸炮法,作为一个起点上的老白,铁模铸炮法已经不知道在多少本历史中出现了。

但他却并没有对铸炮局进行任何的提示。

这个法门就像米尼步枪一样,都会成为大宋镇压国运的秘宝,被他悄悄的传给后人。

如今这个时代,只是泥模铸炮的成果,就已经天下无敌了。

赵构不需要一味的给火器升级。

那样只会摧毁赵宋的领先地位。

因为米尼步枪和铁模铸炮法并无太高的技术含量,在火器传遍全球之后,都会迅速的被他人一并所学会,反过来威胁赵宋的安全。

所以,深陷泥模范畴中的铸炮局,对于眼下的工艺改进真的毫无头绪。

三小组的工作间中还摆着两门铸造完毕的长管火炮,它们的性能还算不错,射程与精准度都较先前成品有所提高。可重量却也在随之增长。

所以,三小组现在最关键的一点是拿出一个最恰当的模范来。

这十斤炮(十二斤炮)的倍径究竟是多大,才最为合适?

——倍径是指炮管长度与炮管口径之比,倍径越大射程和相对的精准度就越大。

但作为三小组的班头,范宁同样要思考的还有工艺的改进。

前两天有个技校毕业的小子就提出了一个设想。

范宁虽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倍径制定上,可还是要空出脑子来考量工艺的。

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,铸炮局大大小小火炮铸造了一百多门。

而报废的则是更多。

后者中不单单有很多刚‘出生’就带着先天残疾的废品,还有不少外表看起来没丝毫问题,可一旦试炮就会炸膛的样子货。

那小子就认为这是因为炮管内外壁冷却不均匀,导致炮管内壁存在看不见的裂缝,所以才中看不中用。

平心而论,范宁认为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。

铸造好的炮管在冷却时,由于炮管外壁面积比内壁大,加上外表空气流通比炮管内迅速,很自然地就造成外壁冷却速度快于内壁。

口径越大的火炮越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,因为火炮的口径越大,炮管内外壁的面积差距就会越大,冷却速度差距自然也会跟着越发大,那还真的有可能造成炮管内壁出现隐性裂缝。这样的火炮在试射的时候,可不就会炸膛么。

但道理是有道理,又该如何解决呢?

虽然范宁已经向上头打了报告,但他还是想靠着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
因为用脚后跟想就能知道,这要是真做成了,可就给朝廷立下大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