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0节(2 / 2)


  昀凰只望着他颈下泅出的血丝,以为他是说那伤处的疼,失声问,“伤得深么?”

  “深。”他点头,捉起了她的手,看着她指尖的伤,深深望了她的眼。

  那一声弦断,他听见了。

  她的惊怕,他也听见了。

  拿着狐裘追随上来的商妤,驻足几步开外,望着梅花树下,飞雪轻绕着相对凝望的两人,不忍再近前。转而走到沈觉身侧,将他扶了。沈觉摇头,怔怔地垂手看着雪中一对帝后,目中凄色渐化作空空,长发纷散一身,那一剑削去了他的发簪,激出他的不甘,削不去他的傲骨;却在最后这一剑,皇帝的一退一扶,将他的傲气与怨气,无声无息折去了。

  昀凰也恰回转身来,望了沈觉,散发落拓的样子。

  她轻轻推开尚尧的臂弯,从身侧梅树虬枝上,折下一枚三寸许的细枝,走到沈觉面前,目光温柔地望了他斑白鬓发,以这目光抹去顷刻前的剑光寒意,语笑轻浅一如旧日辛夷宫中的帝姬,“沈卿,我用这梅簪,替陛下陪给你做发簪可好?”

  梅枝拙雅,染上了一抹她指尖的血。

  沈觉动容,望了她的笑靥,也徐徐一笑,“臣谢殿下。”

  一声鹤唳,穿云透雾,被剑气惊走的那双鹤,此刻却又盘旋飞回。

  昀凰仰起脸,望了那只雄鹤,轻声道,“这是瞧见谁来了?”

  一骑绝尘直入凤台行宫。

  守候在殿前的单融,亲手接了急报,展开只看得一眼,脸上已色变。

  玄武卫统领,元飒死了。

  大理寺验查后,定的是服毒自杀的名。

  玄武卫所守的尘心堂,刚刚出事,京城里缉拿南朝刺客正闹得人仰马翻。金吾卫与玄武卫各执一词之际,玄武卫统领元飒竟然在府中服毒自杀。

  人言所指,元飒必是畏罪自尽。

  金吾卫立时占了上风,玄武卫顿失首领,悲愤莫名,更不容人给元飒身后安下污名。

  只要是元飒的亲信心腹,谁也不会相信,连单融也不信——元飒,是一个绝对不会自杀的人,更不会畏罪自杀。

  【作者题外话】:注1:“风羽九逵能抗晚,野心万里欲横秋”为古人诗句引用。注2:《南风》《风雷引》古琴曲,建议大家读文时配合琴曲听。南风地址见我微博。

  第十章

  尘心堂遇袭,玄武卫正值风口浪尖,统领元飒却不甚体面地,一夜暴毙在小妾的外宅——元飒死于毒酒,杯中酒迹尚存,其妾也饮下了另一杯毒酒,共赴黄泉。

  京郊外宅,是元飒为新纳的妾侍所置,这妾侍出身风尘,新纳才数月。

  裁定元飒自尽的证据,是一封亲笔手书,留给其妻儿,自称愧悔。

  从玑在大理寺见到那封所谓的元飒绝笔,寥寥数言,身边亲近之人,要仿造笔迹并非难事。像他自己就自小临摹父亲的笔法写字,也能将首辅宰相的笔迹模仿九成像。这仿造手迹者,也即投毒者,以其妾最为可疑,而这妾也被灭了口。

  借其妾安插杀手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,下手的人,早有除去元飒之心。

  元飒是什么样的人,于廷甫很清楚,否则当年不会暗中提携他到这个位置。

  此人虽好酒色,却忠心不二,是一条铮铮汉子。

  京畿九卫,是戍守皇城的内戍卫,不同于禁军,有进出宫城之权。多年宫闱争斗,皇子之争,后妃之争,乃至帝后之争,总要争夺这京畿九卫的控制权。欲以笼络,必先加惠,如此日久成弊,京畿九卫的权柄渐渐坐大,对禁军亦不放在眼中。

  青龙卫、白虎卫、朱雀卫、玄武卫为最早所设的四卫。崇景帝年间,为平外戚之乱,又增设虎贲卫、光武卫、执明卫、飞琼卫、金吾卫予以牵制。

  九卫中最强者,一玄武,一金吾,互为牵制之势。

  历来新帝登基,九卫统领便有一轮更换,务必是忠君不二之人。

  今上继位至今已三年,京畿九卫的统领,仍未全部更换,只玄武、朱雀、虎贲三卫,前统领以或病或罪的名义被替换。

  当今圣上的继位,是北齐立国以来的一个异数。

  以庶次皇子,全无母族倚靠,而能登上大宝之位的,他是第一个。

  若让宗室诸老,以祖宗规则来论,即便废太子与嫡出的瑞王都身故了,还有一个人能排在他之前继承皇位。那便是诚王,高太后所出的幼子,论血脉纯正,论尊次辈份,都足以压过今上。

  当初,先皇为制衡废后骆氏的势力,解除诚王多年禁制,令诚王复出,将调遣京畿九卫的权力交予他手中。诸多朝官,闻风观势,都以为诚王将是皇位继承者,一时趋附者众。诚王接掌京畿九卫之初,便撤换了正副统领,起用了一批效忠于他的亲信。

  今上登基之后,对诚王礼敬贤孝有加,自然不能立刻翻脸,将京畿九卫的人手换上自己人,否则落下话柄给群臣,给天下人,便成了今上的刻薄寡恩。

  天下人眼中,这个皇位是诚王让贤给当今皇上的。

  诚王让出了皇位之尊,却并不让出皇权之实。

  于廷甫冷眼在侧,看得清醒明白——诚王的权欲之心,只增不减,躲在鹤筑里炼什么丹修什么道,都是惺惺作态。他若当真无心争权,就该让自己培植在京畿九卫中的人,主动请辞,让出位置给皇上自己的人。

  最初朱雀卫统领的更替,便是皇上给诚王的一个讯号。

  朱雀卫统领因病告假休养,皇上借机将他迁往禁军闲职,另调新人;不出三个月,皇上不动声色,又以过失之罪贬去了虎贲卫统领;再动到九卫之首的玄武卫时,诚王终于按捺不住,欲以阻扰,却为时已晚,皇上动手果决,更有于廷甫的暗助,以功高的元飒取而代之。

  想来诚王吞下暗亏,记恨在心,那时便已对元飒,伏下了杀心。

  连番清洗,动的是最敏感的京畿戍卫,波及朝中,已有风波大起的气象。

  于廷甫曾谏言皇上,一鼓作气,拔除后患,对京畿九卫清洗彻底。

  这谏言亦有于廷甫自己的私心,明知此时皇帝威望未足,与诚王大动干戈,易动摇朝野人心,他却更怕诚王得势坐大,对自己,对于家,是致命威胁。

  皇上却没有采纳他的谏言,而是暂缓手段,对诚王予以安抚,更宽宏施恩于其余几卫统领。这也未尝不是皇上的高明处。人心向背,如深海潜流之莫测,原是最难掌控。

  只是以诚王的跋扈,以皇上的铁腕,这二人分明早已针锋相对,却又各有容让。